滚动新闻

明文化论坛谈传承说创新 让文化“活”起来—天天播报观点

  中新网北京7月9日电 (记者 杜燕)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为期两天的2023明文化论坛以“臻美大明 溢彩彰华”为主题,聚焦文物、文学、音乐、艺术、建筑、医药及文旅创新等议题,邀请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让文化“活”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把昌平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明文化高地。

  北京昌平历史悠久、文脉深远,拥有6000年文化史、2000年建置史,留下了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三条文化带”汇聚于此,自古就享有“京师之枕”的美誉。作为北京“三条文化带”唯一交汇区,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昌平区的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是明代恢弘气象、多彩历史、灿烂文化的集中写照。今年恰逢明十三陵成功申遗20周年,新一届明文化论坛以此为主线,紧紧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聚焦明代优秀美学文化,统筹文旅融合与文博发展,策划举办一场主论坛、五场主题论坛和一场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十项特色文化活动。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刘玉珠在主论坛上指出,明朝是距我们相对较近的一个朝代,典籍、服饰、饮食,特别是市井生活的约定俗成,留下了丰富的痕迹。作为明朝最大的皇家陵寝,明十三陵完整地伫立于北京昌平,是明历史的重要见证、明文化的重要根脉,近年来,明十三陵在明文化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提高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要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文化主题性的角度出发,不断推动明文化融入当代生活,让明文化研究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最悠久、最璀璨的文化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郑和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志国在9日举行的文旅融合主题论坛上表示,如何将中华文化传承好、发扬好,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文旅融合被认为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旅游和文化的结合,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人们亲身体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比如,可以将明文化与旅游景区相结合,打造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如何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用文化元素提升明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品质和内涵?本次论坛聚焦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明文化的新趋势和新机遇,以数字文博创新为主线,探讨数字技术在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等领域的可能,分享数字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创新案例、应用场景和实践经验,阐述数字化背景下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论坛围绕数字化时代下的明文化融合新趋势和新机遇等议题,邀请来各大院校和学术组织的专家学者以及优秀企业代表进行分享。在论坛现场,记者看到,“VR云游绿幕直播”通过采集明十三陵景区实景三维数据,利用VR技术实现360度全景画面与导游讲解员绿幕直播结合,实现游客足不出户云游十三陵景区;“VR全景虚拟漫游展示”利用VR技术,实现明十三陵景区的实景线上还原,让沉睡的文物从珍宝库中走出来,呈现在普通大众的面前。观众可以720度无死角、全方位、近距离地观看每一件文物,身临其境的观赏感受,无可比拟的亲密接触,独特新颖的游览、参观方式,让游客了解不一样的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