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天天头条:“简约亚运”不简单(更新09-22)

  老体育馆改造翻新,变身亚运会竞赛场馆;旧座椅洗洗刷刷,重新“上岗”;亚运村运动员餐厅按照小学教学楼的设计建造而成,用完还要“变”回去……在杭州亚运会申办、筹办过程中,“简约”这个关键词被频频提起。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投入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之一。

  当下,节俭办赛成为潮流,各国在办赛办会时都会不同程度考虑到这一因素;而从另一层面考虑,筹办综合性体育盛会,兴建场馆、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必要的投入不可或缺,这既是为了满足办赛需要,也是为了城市能级的提升和更长远的发展。

  可见,办赛要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并非易事,需要在多目标平衡中寻求最优解。

  不禁要问,举办亚运会这样的高级别体育盛会,该如何寻求“简约”和“精彩”之间的平衡?杭州又进行了哪些努力?

  

  在奥林匹克历史上,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由于超额开支,导致当地市民交了30年的“奥运特别税”。

  为了不再重蹈“蒙特利尔陷阱”,控制办赛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性课题。

  此后,降低成本更是在《奥林匹克2020议程》中作为重要改革措施之一被提出。

  把目光聚焦到中国,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都是简约办赛理念的践行者,各大盛会在合理控制办赛成本的同时,全力以赴向世界呈现魅力与精彩。

  笔者认为,简约办赛,至少蕴藏着三重含义。

  简约是一种力量,传递着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深刻进中国人的“DNA”里。

  即便如今国家富强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也不能忘、不能丢。

  践行简约,最直观的便是把钱花在刀刃上,不该花的不花,该花的掰着手指算着花,用更长远的目光来规划资源利用、衡量投入产出。

  简约是一种时尚,洋溢着中华民族的美学追求。

  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中华民族崇尚简约之美、朴素之美、恬淡之美,这种追求早已渗入至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而当洋溢简约之美的审美与体育盛会合二为一、美美与共,当场馆建设、标识设计之中都巧妙地将简约创意融入其中,赛事、城市也将更富有韵味。

  简约是一种底气,彰显着新时代新亚运的自信自觉。

  从33年前的北京亚运会到今天的杭州亚运会,我们的综合国力和国民精神面貌已经有了质的跃升,这也让我们能够更自信更从容地举办国际性体育赛事。

  我们有底气相信,杭州亚运会是站在高起点上的自我实现,不用大拆大建、大操大办,赛事依然可以有序筹办、精彩纷呈,这是新时代新亚运应有的景观。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从筹办之初起,杭州亚运会的简约之风就吹至城市的角角落落。

  事实也将证明,杭州有能力通过资源要素的高度统筹整合,向世界呈现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文化与运动相融的体育盛会。

  

  “简约亚运”,最突出体现在节俭办赛上。

  历来“精打细算”的浙江人,为了算好这笔“亚运账”,可花了不少心思。

  比如,场馆设施“能改不建、能修不换、能租不买、能借不租”。

  历届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建设、设施配备往往是占大头的投入。

  而经过统筹规划,杭州亚运会的56个竞赛场馆中,只有12个是新建场馆,其余44个都是临建或由原有建筑改造而来。

  像承担亚运会击剑及亚残运会轮椅击剑两项赛事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馆,馆内5000多个座椅已有17年历史,进行一番清洗修复后重新投入使用;淳安场地自行车馆的标准赛道是租来的二手装置,用完可拆卸,馆内的座椅、照明系统、影像系统等,也都是非永久装置,能省下1600余万元成本。

  事实上,杭州亚运会的省钱之道,省的可不只是明面上的金钱成本,还有土地、人力和时间成本。

  比如,脑洞大开,以科技手段实现资源节约。

  如今,科技发展对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手段的使用也让亚运会实践简约理念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杭州亚运会运用了一系列“黑科技”,实现了化繁为简、简而有质。

  以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和游泳馆为例,两馆内设置了210个导光管,通过顶部采光罩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具有无频闪、节能、寿命长、能开闭等优势,每年可节电约10万千瓦时。

  比如,花一次钱办两样事,让更多人享受到“亚运红利”。

  杭州亚运会的大部分场馆在建设、改造之初,就谋划好了赛后“出路”,那便是“还馆于民”。

  像亚运村的运动员餐厅在规划时就被设计成一所小学,工程团队为它量身定制了“可逆施工”的改造方案,赛后只需要拆除部分设施,就能恢复原貌;临平体育中心的场馆改建了一个风雨操场,亚运会期间运动员用来热身,亚运会后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简约而不简单体现在方方面面。

  杭州亚运会力争在短期和长远、赛事和城市间实现双赢,以留白的减法让亚运之美、城市之美更显简约凝练、韵味悠长。

  

  如今,亚运盛会开幕在即,前期筹备和投入已接近尾声。

  此后,如何进一步深挖亚运IP价值,让简约办亚运的理念延伸到赛后,是值得思考的后半篇文章。

  笔者认为,有三句话是当中的应有之义。

  开源节流两手抓。

  巧做“减法”的同时,也要用好“加法”。

  一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本身就自带流量,蕴藏着无限商机。

  着眼整体,这也将是这本“经济账”中的重要一环,是另一种形式的简约。

  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首次开展商业运作,成功扭亏为盈之后,每次国际体育盛会来临,办赛国家都会通过商业赞助、电视转播权、赛事门票、特许商品等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以覆盖办赛所产生的开支。

  这方面,杭州亚运会可以借鉴。

  比如,精心设计、研发文创产品,吸引世界各地运动员和观众把美好记忆带回家;再如,鼓励浙江企业抢抓亚运机遇、开展创意营销,借势借力将浙江制造、浙江品牌推向世界。

  化“遗产”为资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办过之后就成了‘寂静的山林’”。

  事实证明,北京冬奥会最丰厚的“冬奥遗产”,便是带动了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杭州亚运会也将留下许多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亚运遗产”,将这些宝贵的“遗产”用好用活,是“简约亚运”更为深远的内涵。

  目前,浙江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展开探索,比如宁波探索以帆船运动为支点,撬动海洋经济发展;温州把城市闲置的边角地块改造成健身乐园,打造体育发烧友的“打卡胜地”,等等。

  简约不止亚运。

  简约不仅是亚运的办赛理念,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生活观念。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已经从外延式增长,转向内涵式、集约式的高质量发展。

  简约而不简单,将成为未来经济转型发展、城市有机更新的关键词。

  同时,简约也代表一种新兴生活方式与价值观。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在观赛时自带水杯、绿色出行等,于生活点滴中传播、践行“简约亚运”的理念。

  办一届简约的亚运会,是时代所需、民心所向。

  杭州亚运会的简约之美,在为可持续发展探索新路、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的同时,也将“大道至简”的生活智慧,传递至五湖四海。

  (浙江宣传 之江轩)